發布時間:
2019-05-30 09:44
春末夏初,坐落在呂梁山麓的霍州煤電呂臨能化運煤站臺上,滿載著5000噸商品煤的列車鳴起長笛、緩緩前行,沿著蜿蜒山脈,穿越數座隧道,接軌瓦日線,直達日照港。從煤炭鐵路專用線建成運行至今,該鐵路線已拉出了566列、300多萬噸煤。而這條鐵路專用線也被當地人譽為“黃金大道”。
投資之大,工程之巨,建設之緊!回顧起這條“黃金大道”的建設歷程,呂臨人感言:猶如西天取經,歷經千難萬險。
呂臨能化煤炭鐵路專用線總投資約17億元,全長17.395公里,共7個標段,工程量包括28公里鋪軌量、11座橋梁和27座涵洞,總長5.8公里;8座隧道,總長6.1公里;410萬方路基土石方。
工程未建,拆遷先行。建設初期,呂臨能化遇到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征地拆遷。17公里長的鐵路,涉及9個村莊、1038畝土地、數千計農戶。
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,項目啟動之初,呂臨能化就成立應急了小分隊、中隊、大隊三個組,每個組負責5.6公里的拆遷重任。哪個施工段出現問題,小組長要半個小時內到場解決。同時,工作組成員還通過上門講政策、談道理、嘮家常,以情感人來爭取百姓的支持。
為了完成拆遷使命,征地拆遷工作人員早出晚歸,遠跑成都、西安,近走太原、霍州,長期泡在村里,挨家挨戶上門作工作,但凡村民有困難,哪怕是找工作、找對象、干農活、收拾家,他們都千方百計,能幫則幫。
他們的真情付出,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,最終圓滿完成拆遷使命,既維護了全局利益又協調了工農關系。
2017年9月,鐵路建設進入了要點施工的攻堅期,主要任務是通過炮車將架梁機送到要點施工零號臺后,架梁機再將T型梁組裝成為一座橋,按照計劃,要點施工必須在9月11日至9月14日期間完成。
由于鐵路要點施工路段與中南通道鐵路線平行,間隔數10米。中南通道上每日都有客運列車通行,施工必須在無列車通行期間才可進行。每天只有2小時,共4天,錯過了施工窗口期,工期拖延少則數10天、多則數月。時間十分緊迫,偏偏天公不作美,八月底連日降雨,原定的“炮車送梁”計劃被打亂了。
“炮車不能移,咱們就用人工移。”呂臨能化吹響了“與時賽跑”的號角。然而,出于安全考慮,架梁機必須借助鋼板輔助移動,而架梁機200多噸重、70多米長、3米多高,每走一步1米,鋼腳下就要墊十幾塊鋼板,每塊鋼板幾百斤重,足足要移動300多米的距離,全靠手抬肩抗,難度可想而知。
炮車換鋼板,自動換手動,人歇工程不歇,項目部和施工單位的百余名職工,輪番上陣。工人們累了、困了就在鐵道邊小歇一會,渴了、餓了就地吃喝。夜間,他們以手電、頭燈為光。他們憑借雙手,抬起來、放下去、再抬起來、再放下去。經過37小時鏖戰,9月5日,架梁機安全到達了零號臺。
2017年9月11日起,經過4日的連續奮戰,最終14日完成了架梁任務。要點施工期間,他們還創造了施工建設有史以來單日架梁12片的記錄。10月17日,全線11座橋梁470片梁架設任務如期完成。
在歷經千難萬險后,2018年1月1日,呂臨能化公司煤炭鐵路專用線大戰告捷。
這里是占位文字